UNILINK留学社区
现在出国留学意义还大吗?
随着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对于国内的我们而言,海外文凭是否还像以前一样炙手?
近几年,大量外企涌入大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进行英式、美式办学,甚至二三线城市也成为了火热的市场,那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员是否还像以前那般精贵?花费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否值得?在留学回来后,是否在获得机会、待遇时占有优势呢?
1个回复
-
从前,留学是一样很珍贵的事。
私以为,每个时代的留学潮都有它的需求。
曾经,我们的祖辈,可以为了救国,治国,改善民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经济、医学,无论在国外受到多少痛苦寂寞、歧视迫害——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梦想,仍然坚持把所学所得,带回中国。最终,是他们使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成就了如今的我们。
留学的意义,在以前来说,是进步。
摘录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后趋势之展望 作者:周棉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朦胧、拓荒阶段
从前,清廷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展开了“洋务运动”,国家正在处于朦胧、拓荒阶段,官僚们送出了一批留美幼童学生群,又送出了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希望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其中名人有唐绍仪、詹天佑、梁敦彦等。
(二)甲午战争——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后来,到了甲午战争,朝野震惊,莫不感到有亡国灭种之虞,国人渐醒,留学成了救亡→革命的途径:于是大批志士仁人纷至海外,特别是到日本“寻药求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规模空前的留学运动。留日名人有:汪精卫、蒋介石、何应钦、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蔡锷、鲁迅、陈独秀、周作人、王国维、孙传芳、李叔同、秋瑾等。留美名人有:孙中山、孔祥熙、宋庆龄、蔡元培、胡刚复、宋美龄、胡适、蒋梦麟等。
(三)民初——二十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
辛亥革命后,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多种学说通过不同途径传入中国。为建设不同模式的中华,不同派别、集团、方方面面的人士继续到海外学习。名人有梁实秋、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周培源等。
留学海外的林徽因 (四)1930—1937:抗战前准备阶段
1927年4月,g m d 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为当时的军事、z z形势所制约,一时尚无暇顾及留学教育。越二年实行所谓“训政”以后,提出“教育为立国之大本”,留学教育也渐被重视,而且因有以往较长期的留学教育之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还因为回国的留学生的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正规的措施,准备长期实施,并开始了对留学生的“党化”教育,以培养其需要的“建国”、“建党”人才。
(五)1937—1945战时收缩阶段
卢沟桥事变以后,大量国土先后沦陷,全国转入战时阶段,留学教育受到严重挫折,转为收缩阶段。
(六)1945—1949战后留美热阶段(战后留美学生群)
抗战胜利后,留学潮流涌向美国,这是因为日、德、意等法西斯国家战败,而英、法又深受战争创伤,能够接受中国留学生的能力有限;加上当时中美两国政府亲善,为战后建设的需要,中国派出多种人员赴美国学习、进修、实习;而民间亦崇美,因此,留美自然地形成一股大潮,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战后留美学生群。
(七)走向两极的留学教育阶段(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
1949年,中国政局发生剧变,原南京g m政府被推翻,一少部分残余人员逃到t w;共产党在北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t w海峡两岸客观存在的分裂状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中国在z z、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走向两极状态,留学教育也走向了两极阶段,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留学生群体。
(八)开放、和谐的留学教育阶段(七十年代后期—本世纪末)
文革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时期。就政府而言,需要大批的多方面的人才,而以往的教育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造成人才的断层,急需送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留学人员主要涌向原来zz yishi格格不入的国家,如美、英、法、德、日、加、澳等国家。
三、几点简略的分析和展望
(一)留学运动之出现与留学生群体之产生,最初是“冲击—反应”的结果,即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列强对古老的中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之后,国人开始警醒,力求自强和更新的一种反映,这在甲午战争之前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此以后,逐渐地变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试图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种自觉行动。这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虚怀若谷,“见贤思齐”的文化心理,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摆脱传统文化中保守、消极、专制的落后因素,而力图超越自己,更新民族文化的精神、活力和生机。
(二)留学运动与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极大,已被还将越来越被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除了一小撮臭名昭著的民族罪人、汉奸和卖国贼外,他们都力图把中国引向近代化(方向不同)。
====节录完毕===
如今,我们身处这个和平的社会,没有了国破家亡的逼迫,中国人民开始一步一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现今,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的总体水平与世界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接近或持平,我们都忘了,这些原来是由不少前人种下了的树,所结的果。
所以,你可以看到知乎上充斥着这样的问题:
现在出国留学意义还大吗?
海归光环淡化,你为何还要去留学?
留学“无用”论在如今的中国教育背景下是事实吗?
感觉读大学无用,上大学是错误的吗?
现在的部分留学的人,留学原因可能是因为不想高考,逃避考研工作,或者单纯羡慕别人出国过着ig上的富二代生活,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周游列国的快感,期待拿着名牌大学回国就能年薪百万。
明明留学的时候丝毫没有努力,回国后找不到工作,就觉得是出国没用。
论文中继续提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留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影响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
这绝不是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原因很简单:要治理和建设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12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必须有一个为人民大众真正从心底拥戴的、具有现代化知识结构的不断发展的精英集团,这不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还需要掌握世界上能反映或代表人类先进水平的思想和文化,甚至还要从以往批判的思想体系中,择取其有益部分,并从宏观上了解世界大势,从而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在世界的格局中规划中国的走向,领导中国人民营造辉煌!实现近150年来多少代中国人为之追求奋斗的理想!而这,中西合璧的留学生群体无疑具有比其它群体更多的客观条件。
试问,好奇出国留学意义的学生,是不是真心想知道答案?
在YouTube上有个视频叫《海归为何成了贬义词》
节录一下简介:视频的基调是这样的,内容就是说出了很多反对留学之人心中的痛点:文凭不值钱,留学生混混毕业,留学生回国都找不到工作等等。
YouTube截图 结果,出乎意料,留言风向和知乎完全相反。
很多留学生站出来挺身说话。
我很惊讶。
(有部分不雅词语的留言就没有放上来)
这些回答,距离现在不过是两年三年。
所以,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出国留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关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澳洲留学水,甚至认为澳洲八大中的某些学校是野鸡大学?
希望同学们能意识到留学真正的意义,勿忘初心。
5年前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