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LINK留学社区
有哪些看似很「歪」实则很「正」的大实话?
有哪些看似很「歪」实则很「正」的大实话?
1个回复
-
想说一说黄祸论和所谓的Sinophobia。
Sino就是对华(Sino-American 就是中美,或者翻译为美方对华blabla…)phobia可以翻译为恐惧、憎恶或者恐惧症。(至于其中差异不在这儿深究)
其实黄祸论最早是说西方对于匈奴人的歧视和刻板印象。然后自1873年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巴枯宁在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到“黄祸论”这个字眼开始,以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代表的黄种人在白人区域内总伴随着仇恨、歧视和不满的情绪。
而后从整个西方的远洋贸易开始,中国的光环就开始退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1748年出版的著作中将中国的形象诠释为一个欺诈、贫困堕落、顽固又愚昧的国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将中国作为帝国专制的反例进行批判,他认为中国的治国之策是“恐怖”;黑格尔也谈到中国尽管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没有发展,停留在空间上;在权威学者孔飞力笔下,清朝年间的中国充斥着“叫魂”的妖术,天昏地暗鬼哭狼嚎…
张大千先生敦煌壁画临摹《伎乐天》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其实没太大问题。相较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冈仓天心等学者努力对外宣扬日本的文化、艺术、传统礼仪等等作为,中国对外的输出除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例如被差不多拿得干干净净的敦煌),就一个固步自封的刻板印象了。而像冈仓天心的著作《茶之书》,至今还是美国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不要较真)。其中对于日本茶道的阐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其中蕴含的茶道理念、“和静清寂”的禅学思想、千利休的故事等等都会让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产生好感。可是它们都源自中国南北宋时期的点茶法叻。所以也不能怪中华没落的时候,日本当时号召说要反哺中国,向中华传输中华传统文化的想法了。
所以现在很多media喜欢把Sinophobia这个词挂在嘴边,可到底是畏惧中国日益增进的实力呢,还是说带着“匹夫不足以为惧”的蔑视;与其说是担心中国有一天经济实力超越西方,我们还是应该想想这里面的phobia是不是仍旧类似于大众对暴发户的心态。
偏见归偏见,路各自走。
张大千先生画黄山 尽管是些两百年前的事情,尽管之后中国有了五四运动,尽管之后也有像胡适先生、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等等,我们可能需要想到去总结当年,既优质文化输出的重要性。不是Propaganda,不是说brainwashing,就像工笔画一样徐徐道来就可。
更多关于Sinophobia的历史可见:
5年前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