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女留学生开学季,遭遇印度老哥“爱情冲锋”!
家人们,谁懂啊!
在澳洲留学被印度老哥频频搭讪
新学期伊始,澳洲各大学校门口不仅有亲切的男同胞、英文流利的澳白,还潜伏着另一道神秘风景——梳着油头、挂着露齿笑、开口就是“Hey friend!”的印度男同学。
最近,小红书上有澳洲留子分享了自己在校园的“搭讪实录”,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总结起来,这届印度男生的搭讪有两个特征:一是进攻性极强,二是自信到惊天动地。
墨尔本的Katherine同学,在学校排队领东西时,被一位印度同学搭讪。经历了教科书级搭讪三件套。

对方先是寒暄几句,随后精准锁定目标:“你电话多少?”
Katherine本能地拒绝,但碍于面子,还是报了号码。
没想到,这位印度老哥迅速进入第二阶段——短信轰炸模式。
“Hey Katherine, what’s up? Even I had a class in the university, I got you in my mind, so I texted you. We would have met today, you should have just pinged me. What’s your Instagram, by the way?”
(嘿,Katherine,你好吗?即使我今天在大学上课,我还是想着你,所以给你发了消息。我们本来今天可以见面的,你应该给我发个消息的。对了,你的 Instagram 是什么?)
好家伙,才刚交换电话号码,对方已经自行安排好了一场会面,就差她“ping”他一下了。这速度,滴滴司机看了都要直呼“抢单高手”。
然而Katherine并不想提供更多社交账号,于是回复道:“我不用 Instagram,我用微信。”
结果,对方丝毫没有犹豫,立刻跟进:“那你微信号是多少?”

(图来源网络,非当事人)
Katherine瞬间警铃大作:“我根本不熟啊!这人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
网友们纷纷贡献经验:
“Hi Curry,Do not contact me again. I am not interested in any form of communication with you. Any further messages will be reported.”
(嗨,咖喱哥,请不要再联系我。我对任何形式的交流都不感兴趣。如果你再发信息,我就举报。)
“不给!他们就是故意的!有礼貌的正常人都知道 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方式比较私密,不熟的人不会主动要的!”
“对于阿三,给电话就意味着你爱上他了。”
“我会直接说我有男朋友,180,200斤。”
另一位叫longdiary的博主留学生分享了她的故事:“新学期,同课的一位印度男生在公交车上遇到我,主动坐到我旁边,一路尬聊。然后,他问我要电话号码。”

出于礼貌,她给了。结果,安宁的日子持续了一周多,直到某天上课时,她的手机震了一下。打开一看,一条让人头皮发麻的短信赫然出现:
“XX, I’m here.” (XX,我到了。)
随后,这位印度老哥竟然直接打来了电话!
“我正在上课呢,之后才看到消息,想着不回了吧,结果课后又来一通电话……”

(图来源网络,非当事人)
更离谱的是,对方居然还跑去问她朋友:“她有没有什么社交软件?” 这精准的市场调查精神,让人不禁感叹,印度 IT 行业的崛起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翻看评论区,留学生们自发开启人类学研讨模式:
“你说你只喜欢高种姓的……”
“三哥永远为爱冲锋。”
“印度人要你电话很正常,我在这里一个大老爷们他们也会找我要电话。”
“偶尔突然给你打电话,问问你还活着没。”
“以前有一个印度小哥同事,他老叫我介绍中国女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印度是个重男轻女的国家,所以印度家庭不会把女儿送出国留学,除非是移民。所以除了印度女生,中国女生是他们的最爱。”
“印度人追不到鬼妹,就退而求其次追东亚妹子,他们就是喜欢白的,因为他们也觉得自己黑黄不好看。”
“印度人真的很油,跟他们接触要有一百八十个心眼。”
当然,并不是所有印度男生都这样。有留学生分享,自己的一门课上也有印度同学,平时碰到会打个招呼,但不会强行要联系方式,保持在正常社交范围内。
然而,从越来越多的故事来看,这种“无边界感”的社交方式,似乎并不是个例。
网友们纷纷感叹:“来澳洲之前,以为自己要经历的是文化交流,来了之后才发现,文化冲击来得这么快。”

更有博主悲愤总结:“我来澳洲是为了找帅哥的!结果,帅哥没有,第一个要我电话的居然是三哥!”
留学第一课,竟然是如何应对印度老哥?
(文末提示)若遭遇持续骚扰,请立即联系学校支持中心。
P.S. 欢迎在评论区续写《拒绝宝典》,点赞最高者送防油头洗发水试用装
素材来源:小红书和网络
首发于UNILINK官微 | 微信 AlexUnilink 电话 +61 2 8971 9963 | 提个问题?